
每个月,OTW再创作组织会邀请嘉宾于我们的各个OTW新闻账号进行访谈,从外部视角讨论OTW和同人圈生态。访谈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不反映OTW再创作组织的观点,或归属于OTW的任何政策。
文栈是名为“废文网”的中文创作与交流平台的创始人。她自学编程建立了废文网,于2017年维护运行至今。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文栈来分享她同时作为一名原创与同人读者和作者和网站创始人的经历和观察。
您是如何接触到同人圈与同人作品的?
我应该是在意识到”同人”这一概念之前,就已开始接触同人衍生作品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儿时的一位伙伴曾将收藏的漫画书借给我看,和我一起临摹漫画场景与人物。有几年哈利波特非常流行,我也很喜欢,意外地在网上发现了其他人翻译的哈利波特的外国同人故事。故事里,成年之后的哈利波特回到童年重头经历那些我熟悉的事件,一边在其他人面前掩盖自己能力和知识上超出孩童本身境况的异常,一边成熟地面对和解决原本的困难……
正在我十分好奇故事发展的时刻,这位翻译者突然消失了。尽管我知道哈利波特后续的原作很快就可以在书店里买到,这位外国作者的衍生故事却似乎有一种额外的吸引力。为了寻找根源,我几经辗转,终于摸到作者在海外的个人页面,并在字典的帮助下了解了事情的全貌(回想起来,界面上很多蓝色的元素,我猜测那是fanfiction.net)。
让我震惊的是,原来并不是翻译半途而废,而是这位同人作者实际上并没有完成这个衍生故事的创作。尽管后来我看完了哈利波特的原著小说 和电影,也读过了各种各样的衍生故事,意识到我将永远无法得知当年那个故事的结局仍然让我感到莫大的遗憾。
废文网是如何开始创立的?
大概是2017年,经过几年断断续续的创作经历之后,我渐渐感觉到自己的创作进入一种瓶颈。我从没有在学校里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很大程度上依靠和人交流来改善自己的创作,渴望在更为广阔的创作平台上和人交流学习,从中汲取成长的养料。在和朋友们深入交流,并对目前存在的各种创作平台及其历史进行深入调研之后,我发现,现有平台的环境很难满足我的需求。同时我也意识到,不光是我,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中文创作者,都或多或少盼望着这样的平台。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有点疯狂的想法,决定己来创建一个平台,来实现我对“梦想中的平台”的很多具体而特殊的构想,包括让这个平台更多元、更包容、更多功能。我跟朋友们描述了我的愿望,大家纷纷表示,它听上去是一个乌托邦形式的社区,考虑到大环境的风险,只有渺茫的希望生存。更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人懂得相关的技术,也没有钱来购买对应的外包服务。但我仍然相信,相比钱和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而言,技术的缺陷属于可以克服的困难。于是我找来一个网络教程学习,在2个月之后,做出了一个类似微博结构的、非常简单、非常丑陋的页面程序。我将它展示给我的朋友们,以证明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策略是可行的。于是废文工程就这样开工了。
接下来,我们又讨论了对网站功能的许多具体的构想,比如论坛和文库的结构,发帖的顺序,注册的步骤……由于我掌握了粗糙的技术,并不依赖现有论坛框架来制作网站,我们就可以在站内布置一些独特的功能。比如说,我们设置有这样一个创新,在废文网上,一本书籍不光可以按“文库”的形式呈现,允许逐章阅读,也可以按“论坛贴”的形式呈现,允许按照时间顺序浏览整个讨论发展的过程,两种状态可以随时一键切换。这样的设计兼顾了专心阅读和热衷交流的读者的愿望,也受到了用户的好评。又比如,我们设置了专门的“作业区”,用户可以报名参加为期一个月左右的作业活动,在此期间针对指定选题创作短篇故事,并获得其他用户对自己作品的点评。这可以促使作者磨练自己的创作能力,针对性提高自己的创作。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渐渐实现这些功能,网站程序也在几个朋友的使用反馈中不断进行调整。2017年11月,废文网正式对外公开。尽管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超过40万注册用户,但在最开始的半年时间里,网站里只有不到两百个正式注册用户,每天也只有三四句新的发言。直到18年春末,我们忽然获得了一些关注,更多的用户加入了进来……这就是三年前废文网创立的情况。
对于不同粉丝来说,“同人”的定义可能根据他们心中对于“原创”和“粉丝创作”的不同看法而改变。在您的网站上,您会如何描述这些概念呢?
据我所知(如果我说的不对请原谅),狭义的同人创作,某些时候特指基于某原作进行的衍生创作,而广义的同人创作,则指向所有主要出于爱好而非主要出于商业目的来进行的创作。
在废文网中,就像大家在网站首页可以看见的那样,我们对“原创小说”和“同人小说”存在一个分区,这个分区主要是参考狭义同人创作的一个定义,从创作的来源是“原创”还是“衍生”进行区分。但如果从全站范围而言,站内无论原创小说以及同人小说,几乎都出于爱好而进行创作,和广义的同人创作或许享有部分相似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在废文网上,我们也希望尽量避免“同人”和“原创”这样的划分造成对用户群体的分隔。在文库里,我们既为用户提供选择只看“同人”或只看“原创”的权利,也将默认的目录设置为同时显示两种故事,增加故事被更多样的群体看到的机会。
在废文网上,有相当多的作者,同时创作原创和同人作品,也有相当多的读者,同时阅读这两种作品。
在运营网站时,您遇到过怎样的困难或挑战?
在从无到有创建这个网站和维护社区的过程中,我们无疑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克服或正在经历许多的困难。以下我将重点讲述其中的三类。
第一是技术困难。例如,我们的系统经历过很多次“重构”,让它的后台更安全、更稳固,也更加适合未来扩展新结构。又比如,为了应对突然出现的访问“峰值”,我们进行了好几次数据搬迁,才最终选择了稳定而且具有应对高压能力的服务供应商。我们还遇到验证码被黑客连续攻击的情况,和使用注册机批量注册账号用于贩卖的情况。我们仍然在不断学习和探索将新的技术和网站功能相结合的可能,以其为我们的用户带来更为安全稳定的使用体验。
第二是管理困难。由于没有金钱奖励,至今为止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工作,只能在不影响三次元生活的情况下,进行有限的时间精力上的投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包括对站内气氛的维护和对不友善言行的管理,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也带来较多负面情绪,对志愿者的热情损耗极大。然而随着站内访问人数的增加,这样的工作却越来越多,让人疲于应对。我们一度陷入误区,想要通过增加志愿者的数量,来缓解日渐增加的工作压力,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后来,我们慢慢吸收经验,把建设一个对于团队成员而言更有意义的工作环境作为内部管理的首要目标,而不是盲目招募更多的志愿者。我们发现,对项目目标具有归属感,能够和团队一起成长的成员,在长期尺度里能为项目做出超出预期的贡献。
第三个困难也许在OTW这个蓬勃而丰富的社区用户面前并不显著,但我仍想着重讲述,那就是维护多样性的困难。在网络交流日益丰富的现在,特别是在中文创作环境里,不论同人还是原创,几乎所有的创作者都会意识到:尽管理论上所有的标签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有一些标签天然就会获得比其他标签更高的热度。换句话说,对题材的选择,比写作的完成度,比故事本身的其他很多特征,都更加重要。用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说法:“Though all tags are created equal, some tag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在这样的环境里,许多读者都表示,新出现的文章,特别是许多商业平台的榜单,越来越多地“似曾相识”,大家纷纷怀念曾经各种题材多元丰富,可以轻易找到自己喜爱的故事的时代。实事求是地说,当代参与创作的作者肯定比十年前更多,每年写出来的故事的总字数也远非那个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时代可以比拟。那为何会出现“无文可看”这样的感觉呢?这跟过去几年中中文互联网运营环境里日益火爆的“流量经济”的运营策略也许不无关系,即,平台更倾向于将资源倾斜在大部分年轻化读者热衷的、已被证明成功的题材上,以获得倍增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去冒险扩展和探索新的题材、新风格。假如同一个平台上,两篇文章得到的点击和收藏差别有一千倍,这真的代表文章本身质量存在这样的差别吗?据我观察,来自故事本身差距往往是存在的,但通常并没有文章各方面的“数据”(收藏数、点击数、回复数、打赏数等)所表现出来的那么悬殊。然而,几乎没有作者能避免这样的一种思维倾向,即将文章 “数据”当作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判断指标,甚至当作唯一的、最重要的指标。也因此,我们注意到,每当有一部作品获得了数据上的成功,紧接着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类似题材的作品。这并非否定标签存在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承认,标签或者说源于题材的选择,是读者天然的权利,是一种最为公平不过的选择。但当我看到几乎每一天都有作者由于觉得自己的故事无人阅读,放弃自己原本的构思,选择更容易获取读者关注的题材进行创作,这让我不得不感到惋惜。
在废文网,我们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比如说,我们成立了编辑部,致力于将冷门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站内的读者,希望丰富站内用户对作品的评价标准,让作者能够减少对热度的顾虑,更加不受拘束地进行创作,也将优秀的故事传达给更多的读者。
您是如何知晓OTW的?您认为OTW在同人圈中的作用是?(一些受访者很早就听说过我们,也有一些受访者在获得我们的联络后才认识我们,所以您可以放心回答这个问题)
如前所述,在建立废文网之前,我对目前可以接触到的平台做了广泛的调查,AO3和它背后的承运方OTW也是我调查的对象之一。我对OTW的起源,AO3的规模、用户特征、第三方软件等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AO3的源代码。我还通过AO3的财务公开报表确认了一件事:如果我自己不学习编程的话,大概率是付不起网站开发的资金的。这之后我就老老实实去学编程了。
我非常感谢OTW的存在,相信OTW的各个项目,包括AO3和延续保存同人社区历史的Open Door 项目,不光在过去的十年中为同人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档记录,也将在未来继续践行它的使命。
同人圈中最激励您的是什么?
假如从广义的同人定义来说,我认为兴趣创作的一个最重要也是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特征,是明确指出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无条件的交流与接纳作为创作的目的而非一种手段。事实上,任何一种创作,最终需要促成的,正是打破人与人在交流之中的壁垒,在虚构故事的叙述与阅读中,让读者设身处地理解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感受,另一种经验。但这里面存在天然的阻碍,那就是人对未知、陌生的经验下意识的怀疑、不安、否定。各种小说技巧,在我看来,本质上都希望通过某些方式,让读者克服这些负面情绪,敢于冒险、真正将自己沉浸到故事世界中去。我祝愿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无论是同人还是原创,在通过文字互相交流的过程中,都能坚持本心,不要各种诱惑中忽视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真诚的交流的意愿。
我们欢迎同人爱好者为将来的特邀嘉宾访谈提供建议,可以在下方发表评论,或者直接联系我们。若想查看更多嘉宾访谈,请访问我们的Pinboard 账号。
OTW再创作组织是数个项目的非营利上级组织,包括AO3作品库、Fanlore百科、Open Doors拯救计划、衍生作品和文化、以及OTW法律支持。我们是由同人爱好者运作、完全由捐赠者提供财务支持并由志愿者组成的的组织。您可以阅览OTW网站以进一步地认识我们。想了解翻译这份帖子的志愿翻译员团队,欢迎浏览翻译委员会网页。